公司新闻

武汉航空航天透镜(武汉航天学校)
发布日期:2024-09-18

仿生学例子

1、苍蝇与照相机 原理:苍蝇复眼。苍蝇本领:苍蝇复眼观察物体比人类还要仔细和全面,当看到目标后,苍蝇能够立刻出动。仿生运用:根据苍蝇复眼原理发明的“蝇眼”航空照相机一次能拍摄1000多张高清照片。天文学也有能在无月光的夜晚探测到空气簇射光线的 “蝇眼”光学仪器。

2、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

3、仿生学的例子如下:蝙蝠与雷达 蝙蝠会释放出一种超声波,这种声波遇见物体时就会反弹回来,而人类听不见。雷达就是根据蝙蝠的这种特性发明出来的。在各种地方都会用到雷达,例如:飞机、航空等。电子蛙眼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种电子蛙眼。

4、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14。

5、振动陀螺仪。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蝙蝠与雷达。蝙蝠会释放出一种超声波,这种声波遇见物体时就会反弹回来,而人类听不见。

6、蝙蝠与雷达:在夜间,或者人为的将蝙蝠双眼遮挡住,蝙蝠依然可以自由飞翔,躲避障碍物。科学家根据蝙蝠回声定位探路的办法,发明出来了雷达。雷达的作用很广,我们常坐的飞机,就离不开雷达的帮助,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电子仪表上。

揭秘非球面透镜

非球面透镜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早期虽然解决了球面透镜的问题,但并未迅速普及,原因在于市场对高规格的依赖并不普遍,以及早期非球面设计与生产工艺的不成熟。

减少透镜数量:使用单个非球面透镜可以实现多个球面透镜的功能,从而减少了透镜的数量。这有助于简化光学系统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和重量。提高光学性能:非球面透镜的曲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意味着它可以精确地控制光线的聚焦。

揭秘全球面大数值孔径(NA0.22)准直镜组设计的精密艺术 在激光技术的舞台中,准直镜组如同舞台灯光的引导者,为精确的光束控制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我们的系列探讨中,我们已深入解析了透镜设计的奥秘,特别是针对消球差问题的单片非球面透镜策略。

透镜的物像距公式揭秘 以图2中的薄透镜为例,两折射球面的物像距公式揭示了光的奇幻旅程。当我们忽略透镜的厚度,光心O成为焦点,薄透镜的物距S和像距S由此产生。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得到了薄透镜成像的物像距公式,它是透镜焦距计算的基础。

透镜之谜:模拟人眼的视觉逻辑/VR设备中的透镜原理借鉴了相机镜头的工作原理,光线经过眼睛的瞳孔,经凸透镜折射,形成倒置像在视网膜上。VR要解决的是如何在2倍焦距处形成虚像,同时保持人眼与透镜、屏幕间的理想距离,以及平衡视角(FOV)和分辨率的挑战。

镜头结构的巧妙设计,例如一款25mm焦距的镜头,采用两片发散透镜加一片会聚透镜,提供±40°视角,而下部的三片发散透镜与单片和胶合会聚透镜结合,形成±50°视角的f值4镜头,展现了精密工程的精妙之处。

王亚平天宫授课都讲了哪些内容?

王亚平在天宫授课中主要讲解了太空环境下的基础物理知识和实验。她首先介绍了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殊物理现象,如液体在太空中的表现与地球上截然不同,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形成流动的液体,而是呈现出球状。她通过展示水球实验,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这种差异。

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王亚平在天宫讲解和实验演示。实验(质量测量)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

角动量守恒:旋转陀螺仪有固定轴。转子转动惯量越大,稳定性越好;转子速度越大,稳定性越好。共轴性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物体的角动量在没有外力矩的作用下保持不变。航天员施加的瞬时干扰力不能产生连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天宫课堂的主要内容: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还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共进行了8项太空授课项目。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的主要内容: 展示了中国空间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包括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和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在内的八项失重环境下的授课项目。 三位航天员展示了在太空中的转身动作,这个在地面上看似简单的行为,在微重力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